《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表1课程信息表
 
  
   
    | 课程名称 | 形势与政策 | 开课学院(部) | 思政教学部 | 
   
    | 课程代码 | GB01F0051  | 考核性质 | □考试 √考查 | 
   
    | 前导课程 | 无 | 
   
    | 后续课程 | 无 | 
   
    | 总学时 | 32学时(每学期8学时) | 课程类型 | 理论课 | □是 | 
   
    | 理论+实践 | √是 | 
   
    | 实践课 | □是 | 
   
    | 适用专业 | 学校所有专业 | 
  
 
 
 
二、课程团队
表2 课程团队信息表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职称/职务 | 工作单位 | 
   
    | 1 | 袁   旗 | 男 | 副教授 |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 
   
    | 2 | 李   倩 | 女 | 副教授 |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 
   
    | 3 | 刘 云 | 女 | 副教授 |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 
   
    | 4 | 张广舟 | 男 | 副教授 |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 
   
    | 5 | 王成名 | 男 | 讲师 |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 
   
    | 6 | 聂 勇 | 男 | 讲师 |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 
   
    | 7 | 黄   波 | 男 | 讲师 |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 
  
 
 
注:指参与课程标准制订的主要成员(包括校外专家)。
 
三、课程设置依据和性质
1.设置(修订)依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见附件3)
(2)教育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而制定。
(3)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2.课程性质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它要求及时、准确、深入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宣传党中央大政方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课程功能定位
表3 课程功能定位分析表
 
  
   | 对接的工作岗位 | 对接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 | 
  
   | 学校所有专业相关岗位 |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 
  
   | 2.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塑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标。 | 
  
   | 3.把学习科学理论与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育其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
1.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国内外热点问题做出分析,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形势与政策的基本概念、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理解政策的途径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党和政府的基本治国方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形势,理解和执行政策。
2.课程具体目标与教学内容
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知识要点、结合国家政策出台的相关背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学生熟悉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开拓视野、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和研讨,使大学生能够理清社会形势和正确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以及对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了解和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增强学生振兴中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信念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国家大局观念,全面拓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塑造“诚、勤、信、行”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融于一体的当代合格大学生。
教学内容:
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安排教学,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学生特点,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课程贯穿大一至大二共4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内容设置如下:
表4 课程教学安排表
 
  
   
    | 序号 | 教学任务 | 教学内容和要求 | 学时 | 
   
    | 理论 学时 | 实践 学时 | 总学 时 | 
   
    | 1 | 开设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专题 | 重点讲授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贯穿其中的制度建设的新举措新成效。 | 2 |  | 2 | 
   
    | 2 | 开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专题 | 重点讲授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 | 2 |  | 2 | 
   
    | 3 | 开设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专题 | 重点讲授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新进展新局面。 | 2 |  | 2 | 
   
    | 4 | 开设国际问题形势与政策专题 | 重点讲授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新贡献。 | 2 |  | 2 |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考评将重点放在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考评,结合课堂表现、活动表现等综合观察。具体措施如下:
1、考核形式:
实行学期考核制,考核方法可以灵活多样,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及要求决定。可以采用命题制卷考试(开卷)、写小论文、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
2、成绩评定:
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采取多元考核,突出能力素质的考评。将形势与政策课学生成绩评定分为2个部分:学生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包括:含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学生社会实践(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表现、作业、成果等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期末考核采用写作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占总成绩60%。
 
六、教学实施要求
1.授课教师基本要求
教师需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或法学和哲学等专业的本科以上学历,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职业道德,并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2.实践教学条件要求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表5 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一览表
 
  
   
    | 序号 | 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名称 | 合作单位名称 | 用途 | 
   
    | 1 | “皖西烈士陵园” 红色教育基地 | 皖西烈士陵园 | 用作《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场地;工作人员担任思政教育教学校外兼职教师。 | 
   
    | 2 | “皖西博物馆”教育基地 | 皖西博物馆 | 用作《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场地;工作人员担任思政教育教学校外兼职教师。 | 
   
    | 3 | “独山镇革命博物馆” 红色教育基地 | 独山镇革命博物馆 | 用作《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场地;工作人员担任思政教育教学校外兼职教师。 | 
   
    | 2 |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 红色教育基地 |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 | 用作《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场地;工作人员担任思政教育教学校外兼职教师。 | 
  
 
 
注:“用途”是指认知实习、生产性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
3.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教学理念,根据专题内容,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视频学习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帮助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教学策略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构建“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教学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增强课程实效性。
4.课程教学资源
(1)教材(含教学参考书)选用
表6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材选用表
 
  
   
    | 序号 | 教材名称 | 教材类型 | 出版社 | 主编 | 出版日期 | 
   
    | 1 |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 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 | 《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 |  | 不定期 | 
  
 
 
 
(2)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
表7 形势与政策课程数字化资源表
 
  
   
    | 序号 | 数字化资源名称 | 资源网址 | 
   
    | 1 | 中共中央党校思想理论 | http://www.ccps.gov.cn/theory/ | 
   
    | 2 | 人民网 | http://www.people.com.cn/ | 
   
    | 3 | 新华网 | http://www.xinhuanet.com/ | 
   
    | 4 | 中国新闻网 | http://www.chinanews.com/ | 
   
    | 5 | 中国青年网 | http://www.youth.cn/ |